一、學院基本情況
(一)辦學歷史沿革
文學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內蒙古蒙文專科學校和民族師范學校的漢語文教研室,1993年招收第一屆漢語文專業師范班,2000年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2009年后漢語言文學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相繼晉升本科,2019年更名為文學院。學院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已培養實踐能力強、文學素養高的應用型人才近4000人。


(二)師資隊伍
學院設有漢語言文學和漢語國際教育、大學語文和素質拓展教研室,其中校級標桿教研室2個。
現有教職工24人,特聘教授1人,專任教師2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8人,在讀博士2人;專職輔導員2人。教師入選全區“專業技術人才選拔培養項目”三層次3人、自治區學科建設類人才項目1人,自治區“英才興蒙”工程認定六類人才6人;自治區級優秀教師、校級教學名師和教壇新秀3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1個、校級教學團隊2個;省部級教學成果獎3項、校級教學成果獎3項;1人獲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5人在自治區級教學比賽和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中獲獎。近幾年,獲批校級科研創新團隊1個、科研基地1個;教師獲批國家社科項目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近40項、校級課題22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出版教材和專著10余部。
(三)專業建設
學院設有漢語言文學和漢語國際教育2個師范類本科專業,緊扣國家教育需求與區域發展定位,構建“立足內蒙古、面向八省區、輻射基層”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內蒙古農村牧區為主陣地培養中小學語文教師。同時,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培養漢語教師,傳播中華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現有在校本科生652人。
有自治區級一流課程2門、校級一流課程2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6門。與2所中學共建蒙古國留學生教學實踐基地,聯合內蒙古師范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學交流活動。與蒙古國育才學校簽訂合作協議,已有近30名畢業生赴蒙古國擔任對外漢語教師。


二、人才培養舉措及成效
(一)人才培養改革
突出課程育人,創新教學模式。深化教學創新與資源建設,2022年獲批校級課程思政示范學院,實施“專業課程改革提升項目”建設數智化課程16門;《漢字與文化》等課程創新美育模式,開發“漢字探源”校本課程并成功走進中學課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創造性轉化。推廣混合式教學,利用智慧樹等平臺建設在線課程,豐富教學資源與學習場景,提升教學效果。
突出實踐育人,強化能力培養。構建“見習—研習—實習”貫通體系,有穩定的教學實踐基地14個,“雙導師”制協同育人,學生憑借扎實的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獲得實踐基地致信表揚,實踐育人成效顯著。
突出以文育人,厚植文化底蘊。開展“三筆字”、演講比賽、師范生技能大賽、經典詩文誦讀、漢聽大賽等活動,在文化浸潤中提升文化內涵。近年,學生在國家和自治區級學科競賽中屢獲佳績;1名學生入選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出版長篇小說并獲“萌芽計劃”第三屆全國大學生網絡小說大賽優秀獎,同時創作2部微電影劇本、在“快點”APP發布6部對話小說,展現出扎實的文學創作功底與綜合素養。


(二)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搭建專業平臺。建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實訓室,組建由國家級、省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構成的專業隊伍,為推廣工作提供技術與人才支撐。
開展基層幫扶。近三年選派180名師生赴興安盟科右中旗、新疆和田市開展支教掛點幫扶,組建推普實踐團,深入基層一線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打造品牌團隊。組建“北疆小紅馬”大學生講解團,累計接待兩館兩廊參觀團525個,近4萬人次來訪;團隊先后入選2024年全國大學生沂蒙精神志愿宣講團、呼和浩特市民委“青城融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講解團、新城區民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團,多次參與自治區民委、呼和浩特市民委大型宣講活動。講解團創新采用“講解+演繹”模式,將民族團結進步故事與沂蒙精神帶入中小學、企業及鄉村振興幫扶點;通過“大手拉小手”培養紅領巾講解員,推動思政教育在不同學段的內容銜接與協同育人。團隊“課本劇里的紅色北疆”創新項目,在學校“北疆文化創新大賽”中榮獲特等獎,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


三、學院優勢與特色
(一)以課程思政為核心,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學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專業建設全過程,通過課程改革與內容創新,提升專業教育的文化底蘊。同時,打造具有示范效應的傳統文化課程品牌,組織學生參與紅色支教、文化考察、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鼓勵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師生開展學術研究與文化交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

(二)以能力培養為導向,育人成效顯著
學院圍繞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強化“三筆一話”等核心師范技能訓練,確保學生“學得實、用得上”。“北疆小紅馬”講解團、師范生技能大賽等品牌活動形成長效育人機制,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學院生源質量持續優化,畢業生就業率穩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與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