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院基本情況
(一) 辦學歷史沿革
蒙古學學院的前身是1953年學校創立之初設立的翻譯專業,1988年在翻譯專業基礎上正式組建翻譯系,2011年成立蒙古語言文學系,2019年更名為蒙古學學院(翻譯學院),實現學科體系優化升級,2024年定名為蒙古學學院,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學院始終堅持“教學立院、科研強院”的辦學方針,歷經七十余年發展,已建成學科特色鮮明、人才培養體系完備的教學科研單位,累計為內蒙古自治區及全國培養輸送超過3000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成為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與翻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二) 學科專業情況
學院共設立翻譯(漢蒙)、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2個本科專業。開設“漢蒙翻譯數智化應用”微專業,擬新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本科專業,預申報區域國別學本科專業,正申報翻譯、區域國別學碩士學位授權點。翻譯專業先后被評為校級重點建設專業、自治區級品牌專業,2019 年獲批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屬國家民委重點學科。學院現有2個自治區級在線開放課程、2個自治區級精品課程;2個自治區級教學團隊;2個校級科研創新團隊;1個國家民委重點研究基地;1個校級新文科研究基地和1個北疆多語種翻譯研究中心;1個創新工作室;1個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模范職工之家。
(三) 科研情況
學院教師共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2項、省部級37項,出版專著11部、譯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247篇,榮獲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民委優秀成果獎1項。
(四) 師資隊伍情況
學院現有教職工27人,其中黨務行政人員5人,專任教師22人。高級職稱教師占比51.9%(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0人,博士后1人,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96.3%。兼職碩士生導師3人,自治區級教學名師1人,高校青年科技領軍人才1人。雙語教師比例達99%,形成了一支學歷層次高、專業能力強的教學科研團隊。
二、人才培養改革舉措及成效
學院大力推進“實訓主導、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建成3個同聲傳譯實驗室、1個蒙文信息處理實驗室,與內蒙古電視臺、內蒙古日報社、政府翻譯中心、內蒙古斡侖科技公司、奇略信息技術公司及55個校外實習基地深度合作,實現產教深度融合。近年來共有51名學生考取研究生,2020–2025年間畢業生就業率穩定于90%以上。累計39人赴國內外高校攻讀碩士學位。實施“一對一”就業指導,打造“教育+文旅+創業”融合平臺,畢業生主要就業于八省區教育系統及行政翻譯崗位,基層教育就業比例顯著,滿意度92.3%。
三、學院優勢與特色
專業根基深厚,發展脈絡清晰:翻譯專業與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分別擁有72年與70年的辦學積淀,專業建設持續升級,呼應地區語言服務與教育發展重大需求。
課程體系完善,突出應用導向:構建“核心+特色+實踐”三維課程系統,翻譯專業開設同聲傳譯、口譯訓練、影視翻譯等實戰課程;師范專業強化語文教學法、民族文化傳承類課程,體現“新文科”融合特征。
師資科研雙支撐,資源平臺豐富:依托多個省部級科研基地與教學團隊,推進“教研互促”,教師近年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項目49項,出版著作13部,為學生參與科研與創新實踐提供優質平臺。
社會貢獻顯著,文化傳承突出:畢業生成為民族地區教育、翻譯、文化領域的骨干力量,有效推動北疆語言文化的傳播、地區對外交流與民族團結,多次獲得各級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好評。